说到“琵琶流派”,必然有其优点和特点。第一:演奏技法上的独创。二:对乐器的处理有自己的见解及创新。三:有师承概念。如今已百花齐放、相互取长补短,推动者中国琵琶艺术的提高与发展。今天我们将提及影响较为广泛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琵琶流派。琵琶制作师张贤老师重新梳理和大家分享:
1、浦东派
为啥叫“浦东派”?因为奠基人—鞠士林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上海浦东人。
奠基人:
鞠士林
典型代表人物:
林石城(浦东派第六代传人、中国当代琵琶专业教学奠基人)
当代弟子(浦东派第七代传人):
刘德海
叶绪然
潘亚伯(沈浩初是其祖父)等
代表书籍:
1860年鞠士林《鞠士林琵琶谱》、1929年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1982年林石城《琵琶三十课》、刘德海《每日必弹》
典型代表曲目:
《海青拿鹤》、《水军操演》
演奏特点:
满轮、绞弦等。
流派贡献:
林石城先生为更好的传承琵琶艺术,破除宗派之见,广习各派技艺、收集各派曲谱。林石城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强调:要使琵琶能够正常发展,首先要各派的演奏家通力合作,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主要贡献表现在:1、注重基础训练、强调技术训练,系统、规范的编写了众多琵琶教材(之前都是口传心授哦)。2、1959年首次出版了五线谱曲谱,并将之投入到教学中。3、培养了以刘德海为代表的众多琵琶专业主力军。等等。
师承关系(部分):
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和程春堂,其中陈子敬的学生有:倪清泉、王惠生、张步蟾。接下来,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刘德海、潘亚伯、周红等。
刘德海→ 学生太多了,不一一列举。现在都是各大音乐学院知名琵琶演奏家。
潘亚伯→周显顺(吉林显顺琵琶学校校长)、潘娥青(潘亚伯的妹妹)、杨淑芳(现任吉林大学琵琶教授)。
2、瀛洲古调派(崇明派)
“瀛”是大海的意思,“洲”即岛屿的意思。这里的“瀛洲”指的就是上海长江三角洲的崇明岛。相信琵琶弹奏者对“瀛州古调”这四个字并不陌生,瀛州古调就是流传在崇明岛一带的琵琶古曲。
奠基人:
贾公达
典型代表人物:
沈肇洲、樊少云、刘天华
当代弟子:
王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等
代表书籍:
《文板十二曲》、1916年《瀛州古调》、
典型代表曲目:
《飞花点翠》、《汉宫秋月》
演奏特点:
以文曲见长,善于把小曲组织成套曲,右手以下出轮为主,左手善于推拉吟揉。
师承关系(部分):
蒋泰→黄秀亭→沈肇州→刘天华→曹安和→方炳荣
蒋泰→黄秀亭→樊紫云→樊少云→樊伯炎→殷荣珠→王臻
3、汪派(上海派)
汪派琵琶集百家所长、独创一格。其传人众多,影响广泛。起源于上海、传承至吉林。汪派的弟子/传人众多,均为名家:李廷松、李光祖、卫仲乐、孙裕德、程午嘉、杨大钧、柳尧章等。他们把当代琵琶艺术推向历史高潮,影响极大。
奠基人:
汪昱庭
典型代表人物:
李廷松、李光祖、卫仲乐
当代再传弟子:
郝贻凡、孙树林等
代表书籍:
《汪派琵琶演奏谱》
典型代表曲目: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塞上曲》、《春江花月夜》
演奏特点:
以武曲见长,演奏刚劲有力,推拉音比较奇怪。
流派贡献:
奠基人汪昱庭打破“下出轮”的轮指方法,首创“上出轮”指法,从食指开始出轮,被沿用至今。同时,主张右手弹挑时要形成拳心,并确定了“龙眼”、“凤眼”的手型框架,从而奠定了、规范了当代琵琶右手基本手型。汪派琵琶第二代传承人、其得意门生李廷松先生将传统工尺谱翻译成带有指法符号标注的简谱、弟子柳尧章将《浔阳夜月》改变成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流传极广,众多弟子的努力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
师承关系(部分):
汪昱庭→李廷松→李光祖→郝贻凡(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汪派第四代掌门人)
汪昱庭→卫仲乐→卫祖光→吴玉霞(知名琵琶演奏家)
汪昱庭→李廷松→张棣华→张强(中央音乐学院琵琶教授)
汪昱庭→李廷松→王范地(原中国音乐学院琵琶教授、《送我一只玫瑰花》创作者)
汪昱庭→李廷松→王惠然(琵琶演奏家、琵琶《彝族舞曲》创作者、柳琴之父)
汪昱庭→李廷松→孙树林→赵聪(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
备注:
琵琶师承关系远比上述复杂,很多名家拜师众多,比如林石城先生虽为“浦东派”传人,但是也曾向“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等名家学习过,只是林石城先生被沈浩初收为入室弟子,且得浦东派真传,所以我们定性为为浦东派传人。以上师承关系多以初学琵琶时的老师为标准进行划分,错误之处,还请斧正。